西游的神仙体系自成一体,但也不妨碍我们去了解其使用的这些或来自佛教、或来自道教、或来自民俗、或来自历史的神仙名称和地点。鉴于道教、佛教、民俗在创始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在进行文学创造和创新,从根本上都属于杜...

西游的神仙体系自成一体,但也不妨碍我们去了解其使用的这些或来自佛教、或来自道教、或来自民俗、或来自历史的神仙名称和地点。鉴于道教、佛教、民俗在创始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在进行文学创造和创新,从根本上都属于杜撰,所以这些名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,跟西游记中体系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。但对我们理解西游记里的神仙有一定价值,仅供参考:

第一篇:盘古、三清、洞天福地、兜率天宫、五台山

盘古氏

又称元始天王、元始天尊。根据三国·吴国·徐整著《三五历纪》、《五运历年纪》及《古小说钩沉》辑的《玄中记》的类似记载,描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经过。《历世神仙体道通鉴》称:“元者,本也;始者,初也,先天之气也。此气化为开辟世界之人,即为盘古;化为主持天界之祖,即为元始。”。元代卫琪指出:“高上大有玉清宫,比乃元始天王之都。诸经皆称元始天尊,而大洞经独称元始天王,盖尊之至。”(《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至》卷三)。

三清

三清,道教用语。总称谓是“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”,指道教所尊的玉清、上清、太清三清境。也指居于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,即玉清元始天尊、上清灵宝天尊、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道祖。

“三清”之称始于六朝,开始仅指“三清境”。“三清”之作为道教尊神,是伴随着道教三洞经书说逐步形成的。《道教义枢》卷二云:“但知洞真法天宝君住玉清境,洞玄法灵宝君住上清境,洞神法神宝君住太清境。故《太上苍元上录经》云:三清者,玉清、上清、太清也。”

玉清元始天尊。晋葛洪的《枕中书》书中记载:混沌未开之前,有天地之精,号“元始天王”,游于其中。道经记载,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层“大罗天”中,所居仙府称为“玄都玉京”。

上清灵宝天尊。原称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。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定的《真灵位业图》列其在第二神阶之中位,仅次于第一神阶中位之元始天尊。唐代时曾称为太上大道君,宋代起才称为灵宝天尊或灵宝君。道经说他是在宇宙未形成之前,从混沌状态产生的元气所化生。原是“二晨之精气,九庆之紫烟”,后托胎三千七百年诞生,住在上清境的玄都玉京仙府。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化,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他。

太清道德天尊。道德天尊太上老君,居“三清尊神”的第三位,是道教初期崇奉的至高神。张陵在传教布道时作的《老子想尔注》,首次在道书中出现了太上老君的名号。至魏晋南北朝,太上老君之名益显。至唐,太上老君之威灵更盛。不仅被奉为李唐王朝的始祖,帮助唐高祖李渊平定天下,据称当武则天篡夺李唐王朝后,又显灵降世,谓“武后不可革命”,“不得辄立异姓。……武后亦终惧此言,不敢立武三思”。陶弘景《真灵位业图》定太清太上老君为第四中位,居太清境太极宫,即三十六天中之第三十四天,在三十三天之上。

洞天福地

洞天,是指道家信仰的神仙居住的名山胜境。

依照《笈七签.天地部》的记载,天有三十六层,其中三界二十八天的排列与佛教相同但名号不同。在二十八天之上,又有四层“种民之天” 。(又称“圣弟子天”)29、太虚无上常融天,30、太释玉隆腾胜天,31、龙变梵度天,32、太极蒙翳贾奕天。种民天是修持道教法门有成就的修士所居住。四层种民天之上又有三清胜境,即玉清圣境清微之天、上清真境禹余之天、太清仙境大赤之天,分别由元始天尊、灵宝天尊、道德天尊三位天尊主宰,三清胜境,玉清境十二圣位,上清境十二真位,太清境十二仙位,随修道者的修持程度获得相应的果位。

除了将宇宙整体分成三十六层天以及无穷宇宙空间之外,道家还详细描述了和地球空间相连的各个空间,这就是洞天福地,所涵括的地域有洞天、福地、靖治、水府、神山、海岛等,具体说来就是十大洞天、三十六小洞天、七十二福地、十八水府、五镇海渎、二十四治、三十六靖庐以及十洲三岛,无尽虚空。

洞天福地理论是道教宇宙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它的基本内涵用现代语言可以解释如下:在我们人类栖居的以宇宙为中心的居留空间中(即所谓的“大天世界”)还并存着三十六所相对隔绝、大小不等的生活世界(即十大洞天、三十六小洞天)及七十二处特殊地域(即七十二福地)。这些洞天福地入口大多位于中国境内的大小名山之中或之间,它们通连贯通通达上天,构成一个特殊的世界。其中栖息着仙灵或避世人群。

兜率天宫

讲到洞天福地,在西游记中我们还得讲回来,太上老君的府邸,乃是三十三重离恨天上,兜率天宫。《西游记》中正式出场的只有太上老君。而老君的身份是玉帝的臣子,大致符合历史上君王多次抬出老君名号干预和辅佐朝政的定位。但其在西游记中老君所居住之地却不是道教经典中的太清仙境,而是兜率天宫。

兜率天,梵名Tuṣita,巴利Tusita,藏文Dgah-idan,又译作睹史多天、兜驶多天等,意译为妙足天、知足天、喜足天、喜乐天。为欲界六天的第四层天。而在佛教典籍中,此天的内院即是弥勒菩萨的弘法度生之处。人间四百年,为兜率天一昼夜;兜率天人寿为四千岁;其身长二里;执手热恼便息。一切时静,有应触来,未能违戾,命终之后,上升精微,不接下界诸人天境,乃至劫坏,三灾不及。又在此天之人,对于自身及外界感受,生喜乐知足之心,故名喜足。

佛教经典说:释尊成佛以前,在兜率天,从天降生人间成佛。未来成佛的弥勒,也住在兜率天,将来也从兜率天下降成佛。

实际中从佛教经典中看得出,兜率宫以前是如来佛所住,现在是弥勒佛所住。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,不能把道教经典或佛教经典中的人物关系、地点关系简单地套用在《西游记》书里。不过书里既然有这些名称,我们也不妨去了解一下下一个洞天福地:他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,五台山。

五台山

传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道场的五台山,居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,人称“金五台,银普陀,铜峨眉,铁九华”。可见其在佛教徒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。

传说五台山最早是道家的地盘。《道经》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,曾建有紫府庙。《清凉山志》称文殊菩萨初来震旦(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为震旦)时,居于石盘洞中。而石盘洞是在道家的玄真观内,这说明五台山为道家所踞。

五台山取佛教替代道教,最终成为我国的佛教名山,来源于佛祖的明示及佛道两家的争斗。据《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》记载,佛祖释迦牟尼对金刚密迹主菩萨说:“我灭度后,于此瞻部洲东北方,有国名‘大振那’。其国中有山,号曰‘五顶’。文殊师利童子,游行居此,为诸众生,于中说法。”这里所说的“五顶山”,就是指现今的五台山。

佛教传入五台山,史载始于东汉永平十一年(公元68年),被汉明帝请来的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五台山(当时叫清凉山)。由于山里很早就有了阿育王的舍利塔,再加上传说中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,他二人遂产生了在此建寺的想法。但因当时五台山是道家的地盘,道家不会轻易地允许外来教派在此建寺。一个要建,一个不让建,这就需要借助于第三者来裁决。据《国史旧闻》记载:“永平十四年正月十五日,明帝集诸道士于白马寺,使于摩腾、竺法兰二人赛法。”在明帝的主持下,双方达成了“赛法”协议,即约期焚经,以别真伪(相传焚经地点在今洛阳焚经台)。其结果,道教经文全部焚毁,佛教经文却“烈火不烧”。可见,外来的和尚不但会念经,而且其经文也能经得起“千锤百炼”。印度二高僧因此也就获得了在五台山建寺的权利。接下来就是建寺地点的选择了。据《清凉山志》记载:“在大塔左侧,有释迦佛所遗足迹,其长一尺六寸,广六寸,千辅轮相,十指皆现。”相传他二人不仅发现了此足迹,而且还发现有“舍利”,再加上此处山势奇伟,气象不凡,与印度的灵鹫山(释迦牟尼修行处)相似,故决定在此建寺,并取名灵鹫寺。明帝为表示信佛,追命“大孚灵鹫寺”。“大孚”即弘信的意思。“大孚灵鹫寺”就是今显通寺的前身。从那时起,佛教就在五台山深深扎下了根,并开始成为我国的佛教中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