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言:寒衣节将至,老话"女婿莫上坟,上攻辱先人"为何?有道理吗?

时间过得真快,不觉得今天已是农历九月二十一日,打满再有九天就到十月初一寒衣节了,寒衣节,又称“十月朝”、“祭祖节”、“冥阴节”、“秋祭”,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。民间将寒衣节与清明节、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。人们都要在每年的十月一日这一天,在野外上坟祭扫烧献,把制纸衣焚化于坟前,以纪念仙逝亲人,以表示关怀追缅先祖之情。

寒衣节起源有两种说法,
一,寒衣节相传起源于周朝,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记载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”,其意思是说,到每年的农历九月天气就开始天气逐渐转凉,所以,人们也开始为越冬添置御寒的衣服,因此寒衣节也在古代也被称为“授衣节”。由于十月刚入冬,九月授衣过早,到宋朝时期人们就把这一习俗被移至十月朔日。
古人认为每年的农历十月一是进入寒冬后的第一天,古时有授衣、祭祀、开炉等习俗,提醒人们注意寒冬的到来。所以在这一天,妇女们要拿出棉衣,送给在远方戍边、服徭役的亲人,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,寒衣节这天在为亲人送去寒衣的同时,逐渐发展为祖先、亡人也一并送去过冬寒衣。

二,民间传说,寒衣节源起于秦朝,相信大家都知道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民间故事,传说,民妇孟姜女的丈夫杞梁被征役去修长城,当天气变冷时,孟姜女担心在外修长的丈天受冻,所以孟姜女在十月初一这天启程,不顾路程遥远,给远在千里外的丈夫去送御寒的衣服。
当她费尽艰心,跋山涉水远数日来到筑城工地后,才知自己来得晚了一步,丈夫因过渡劳累而死,已被埋于长城脚下,孟姜女得知丈夫已逝。便啕叫痛哭,感动天地,哭倒了长城,使她得以收葬丈夫尸骨,然后投海自尽。后来人们为了纪念,每到一年的十月初一这天,便焚化寒衣,代孟姜女寄送给亡夫,后逐渐成为追悼亡灵的寒衣节。

历经千年演变,寒衣节的习俗愈发丰富:除了墓前烧寒衣、焚纸钱,还有家祭撒灰圈、吃面条、煮红豆饭等讲究,北方吃饺子、南方吃糍粑的饮食习俗,更让这份思念融入烟火日常。不过寒衣节的核心是“上坟祭奠先人,慎终追远”,感恩先祖、在寒冬将至时,上坟慰藉亡灵。
再者,在古代,人们在寒衣节上坟很有讲究,古时有授衣、祭祀、开炉等习俗,这一天上坟时,忌男不跪女不哭,忌坟墓头上动土,忌纸钱纸衣未烧尽,忌和家族姓以外的人上自家祖辈的坟等。
现在,农村许多地方上坟时还在遵守着老祖宗流下来的老规矩,都是同姓亲房一块上本家族内的祖辈坟,不许外性人上自家的坟,女人要在坟墓前放声大哭,男人磕头烧香祭奠供品。

那么现在我们如何理解老话"女婿莫上坟,上攻辱先人"为什么女婿不能上丈人家的坟?有道理吗?
女婿没上坟,上坟辱先人。
按字面意思可引申理解为:女婿不能到岳父岳母家去上坟,祭祀他们家的先人,如果女婿上岳父岳母家的坟墓,是对他们先人的不尊,是对先人的污辱。
其语意警示后人,女婿一般不要在丈母娘家上坟祭祀他家的祖坟墓,因为他是外姓人,不是他们家族的成员,即一个祖先的后代,是对他家祖宗的不敬,有损他们家族的名声,所以,老祖宗警告后人,人身为女婿最好不要去上丈人家的坟为妥。

现在,随着时间的推移,社会的发展,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,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这种封建家族观念已可逐渐被人们抛弃不再讲究和遵守,现在农村条件好多了,到处村村通公路,女婿开车去丈母娘家如同走自家一样随便,人常说,女婿半个儿,丈人家的事就和自家的事一样,有啥事都得去帮忙,女婿和妻子一同给丈人家上坟的也很普通,没有什么讲究。
最后,寒衣节快要到了,你们那儿上坟还有什么讲究?对上述观点啥看法?欢迎大家留言分享!

粤公网安备44010602000283号
全部评论